考“草船借箭”究竟何人所为0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十分精彩的一段故事,它完整地描述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缘由、背景、经过和结果。使人们对诸葛亮的智慧赞叹不已,但是事实果真如此?草船借箭是确有此事还是罗贯中成心杜撰的,是主动的借还是被动的挨射呢?《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中写道,公元208年,鲁肃在实说他与诸葛亮舟中谈话的内容以后,周瑜出于对诸葛亮才能的妒嫉大惊地说道:这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然后设帐邀请诸葛亮前来议事,设计让他监造十万支箭并以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为由逼诸葛亮答应,谁知诸葛亮不但答应还嫌十日太长必误大事,立下军令状承诺3日办完,若失败甘受军法处置狐臭的最佳治疗。周瑜因此大喜,认为:他自送死,非我逼他得了尖锐湿疣有什么症状?。私下,诸葛亮找来鲁肃让他私自准备的借箭工具供诸葛亮调配。三日后,诸葛亮密邀鲁肃到船中取箭,于是趁大雾弥漫将船开往曹营。曹操生性多疑,一时不知如何对敌,于是传令: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叫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以至万箭齐发射向草船。于是诸葛亮顺利完成任务得箭十万余支。此说明草船借箭是诸葛亮于赤壁之战时所为。另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10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时引用《吴历》(作者:吴?胡冲)内容:曹公出濡须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长尖锐湿疣的原因是什么?,欲击之。说明孙权数次挑战曹操,曹操皆坚守不出。因而孙权乘轻舟接近曹操营寨。那他为何接近曹操营寨呢?《魏略》(作者:魏?鱼豢)进一步解释道:权乘大船来观军。说明他是来观察曹军战略部署的。但是被曹操发现,因而曹操下令使弓弩乱发而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则说明孙权的大船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这时候孙权才不得不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等到船平衡后,因而才得以逃脱。那么曹操是怎么发现孙权的呢?据《吴历》记载: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既然是乘轻舟闯入曹军前沿,那么所带兵卒就不会太多,那鼓乐齐鸣又作何解释呢?我们知道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冒然出战。于是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但孙权也许没有料到曹操此举,仅仅是想故做声势让曹操不敢出击,等观军目的到达后好安全撤退。所以从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可以看出孙军完全是被动受箭,事前并未有所准备,以至船将覆时才下令回转船头。一个将字和因字足以说明了当时情况的紧急。由此可见孙权的目的仅仅是观军而非借箭,即使得了箭也是因祸得福,顺带捡了个便宜。所以由《三国志注》的记载草船借箭一事不仅不是诸葛亮所为,也不是主动借箭更不是草船。真正的借箭者应是孙权。由于《三国志》记事过于简略,提供的历史资料不够详实。而裴松之《三国志注》弥补了《三国志》记事简略缺点,他引书200余种,补益了大量史实,使人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当时史实。那末《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注》谁更准确可信呢?《三国志注》作为《三国志》的参考资料,相对与小说而言更具历史参考价值。毕竟小说可以夸张,可以杜撰。有时为了体现小说主题,乃至可以移花接木、颠倒黑白。《三国演义》常常出现与历史不符的情况,比如历史上刘备、关羽、张飞并没有结拜,三英战吕布也是虚构的。所以对《三国演义》而言《三国志注》更为准确可信。既然《魏略》、《吴历》都记载了这件事,那么我认为草船借不是诸葛亮所为,也不是自动的借箭。而是孙权在观察曹军部署时,遭到射击而意外得的箭。
-
与其叹息,不如进步作文650字
有一天遇到以前的同学,问起近况,他感叹别人的顺风如意,自己则不能成功。... [详细]
-
一位老爷爷使我懂得了珍惜
小时候,我很调皮,一天到晚只会顾着草丛里的蛐蛐,池塘中的小蝌蚪;或是... [详细]
-
三年级学生帮助残疾人
今天,天气非常晴朗,我写完作业和好朋友小绘姐姐一起去玩初期症状。在路上是什么引起的湿疣... [详细]
-
一件有意义的事关于小学生记事作文250字
一天,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到公园去玩体育。走到公园,我看到地上有一个钱包,就捡了起来。...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