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解题思路及解题技巧0
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一直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必考内容,同时,也一直是学生感到最没有掌控的考试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较弱,不知这样的题该怎样入手。而且,尽管介绍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的资料很多,但大多是从考点要求的角度论述的,很少有从学生临场应考的实用角度来论述,所以,学生并没有从这些资料中获得快速有效的解题经验,反而养成了对现代文浏览题(主观题)畏惧心理。这明显是不利于学生发挥出真实水平的。故而,我们成心收集学生的临场应考经验,结合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的命题要求,总结出以下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以使学生在面对此类题目时有规律可循、有方法能做。1、解题思路: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浏览题题目,都可以用同一种解题思路来解答。这种思路可以表述为四个步骤:①理解题目要求:应该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一道题目中往往含有解题范围、所提问题、答题要求等信息。答甚么和怎样答,命题人的思路早已在题目中写明了。例如:2003年试题(《乡土情结》)的第20小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述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稍作分析就能明白:题目中的“第三段”就是解题范围湿疣早期症状,“所描述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就是所提问题尖锐湿疣医院哪家好,“请概括说明”就是答题要求。如果学生能明了题目就是要告知他这三个信息,他就应该晓得:这个题要到第三段去找答案,答案是关于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的,而且,原文中的语句不能直接引用,需要概括。②确定解题范围:有的题目解题范围是很明确的,如2003年试题的第20小题、第21小题。但也有的题目的解题范围是不够清楚的,如2003年试题的第19小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那么,就应该从题目所指的相关的原文内容去找,所以,‘童年的烙印’所在的段落就是首选的解题范围。另外,有时也需要思考:为什么有的题目的解题范围很明确,而有的却不清楚呢?这不清楚中是不是暗示着什么。如1998年试题(《报秋》)第27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1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何怅然?”,很显然,(1)题上面的提示语中已点到了“在第一自然段中”,那毫无疑问答案应该在第一自然段中找;但(2)题中却多出了“联系全文看”五个字,仿佛使解题范围不清楚了。其实,这五个字是很关键的,它们清楚地暗示了这样一个信息,即此题答案不在第一自然段中,要到别处去找。果然,(2)题的答案在第六段中。当年的一些学生就是由于忽视了这五个字暗示的信息,结果苦思冥想,仍误答错答的。③挑选有效信息:解题范围中往往有不少相干信息,这就要学生结合题目仔细筛选。这是一个仔细活,没什么技能可言。④归纳答题要点:这需要简单地打一下草稿,确保正式誊写时无误。2、解题技能:①分数和答题要点有对应关系:以往学生答题常常答很多,以保证答题要点在他的答案中。事实上,这是一个效力很低的做法。只要明白了分数和答题要点的对应关系,就用不着那么烦琐了。这,一点都不难。就是“一个答题要点大约对应两分”(这是一个通常的关系,也有例外的)如,2003年试题的第20小题是4分,所以它的答题要点就是两个。②利用多选题提供的信息解读材料和答题:这是学生普遍已采用的一个技能。材料有时有一定的难度,用这个办法常常能使看不懂的内容看懂、做不到的题能做。③利用标题、文下注释等信息解题:1991年试题(《世间最美的坟墓》)的34小题,“作者为何说‘特殊的日子’?”的答案就是用副标题“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和文下注释的“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推断出来的。(即列夫·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④利用前后照应的语句解题:1996年试题(《贝多芬之谜》)的24小题“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巨人’,所指的一类人是”沈阳治生殖器疱疹专科医院。就是利用了下文中照应的语句“只寻求乐式的音乐家”来回答的。总结出上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贴近学生的实际了,这也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教书要多在学生的学法上研究,他们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
-
一个平凡的环卫工人作文
在这个世界上平凡的人居了大多数,不平凡的人能有多少梅毒的传播途径?他们不也是从平凡的人中走出来... [详细]
-
与诸葛亮对话作文_0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你手持羽扇,昂首伫立于广袤无垠的大地之上。... [详细]
-
-
上学的路上放学的路上
今天早上梅毒能好吗,妈妈送我去学校。在路上,我看见美食街上有好多警察。警察有...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