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赏析
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什么时候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假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形。 5.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原籍囊阳,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 生写诗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为了与杜牧李商隐区开来,又称大李杜。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 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解释: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 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由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 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 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 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赏析: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 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当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 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固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 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尖锐湿疣可通过皮损传染,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 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当和今夜、独看联系 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 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当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之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 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 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当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愁与惊骇。这个忆字, 是含义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中山医院怎么治疗肛门疙瘩疼的效果比较好?,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 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 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 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类痛苦生活的 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 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 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 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 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括其中。双照兼包回想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 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月夜 全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解: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模样。 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 偏知:才知。 新:初。 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偏偏就在今夜,使人分明的觉出春季正在回暖,因为你听绿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赏析: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很多。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季景色特点的事 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外阴张痘痘能彻底治好吗?,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2字,为以下风景的描绘肯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2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 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肠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 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常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 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弥漫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 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述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风景气氛来烘托 诗的意境,就是由于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1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 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 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新颖,决定于感受的独特。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但是。能好像陶诗一两者其实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至于说本诗有没有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征,不好去穿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