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感冒惹的祸400字
都是感冒惹的祸
最近的天气时冷时热,明天要上体育课了,我突然感到发热、头痛,喷嚏一个接一个来报到,还有便秘,让我心里很烦躁。
为何热天也感冒呢?我查了一些资料,书上说热伤风又称阴暑,常因室内外气温差异,导致汗孔闭塞,骤冷骤热的刺激诱发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口干舌燥、小便黄、全身乏力等症状。风热感冒起因通常是便秘,有人说是阳明经症。开始便秘两天,接着喉咙痛1两天,然后出现感冒症状。为什么便秘会引致感冒?中医书上说肺和大肠相表里,排便不顺畅,大肠影响肺就出现感冒症状啦玉溪治疗性病的医院。一样反过来,风寒感冒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对对症也会外邪内进引致便秘或拉肚子,其实风寒感冒后拉肚子,在中医属于变症广元梅毒医生咨询挂号,属于病由外入里,大家不要随便使用止泻药。妈妈给我喝点凉茶;吃些三黄片,银翘解毒片+牛黄解毒片,板蓝根等等,渐渐症状好些了。
体育课上同学们在跑步比赛,犹如离弦的箭一般向前奔,跑道两旁的呐喊声、助威声,一阵高过一阵。我由于身体不舒服只好在旁边做啦啦队了。
都是感冒惹的祸!
【每日写作指点:浅谈作文的立意写作必读】
意是文章的主心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立意是写好文章的条件。清朝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这里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心思想好比是统帅,材料、词句好比是兵士,没有统帅的士兵是乌合之众,是打不了胜仗的。王夫之的话说明: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不管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求,都算不上好文章。
那么,同学们在立意时应注意什么呢?
一、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就是作文时,先要确定好中心思想再动笔,不要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美国著名作家斯陀夫人,写了一部轰动世界的书,书名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以她的所见所闻,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美国南方奴隶制的黑暗和反动。这部书的中心思想,斯陀夫人在动笔之前就肯定了。她曾对亲戚说: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要让全国的人都知道奴隶制度的蛮横与残忍。因而《汤姆叔叔的小屋》诞生了。由于它立意深入,小说1出版就轰动了世界,出版后的几天内就卖了一万多册。由于这本书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斯陀夫人遭到美国总统林肯的接见。这件事也证明了立意关系到一部作品的成败,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
二、意多乱文
从前有一位画家,爱画山水画。朋友请他画一幅青松图,他画了1棵挺立的青松,色彩鲜明,主题突出。后来他想:松树和柏树是同科植物,如果画上柏树就更好了。于是又画上柏树。又一想:再画上竹和梅,不就成了岁寒三友吗?因而又挥笔划上了竹和梅!画着画着,他又想:有松需有山,有山必有石
当他把这幅画送给朋友时,朋友怎么也看不出这幅画要表现甚么。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作品只能有一个中心,如果这也想表现,那也想表现,结果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同学们在确定了中心后,写作时所有的事件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例如要写一位善于启发学生的老师,就应选择这位老师如何启发学生的典型事例去写,而不要既写这位老师酷爱学生又写这位老师的幽默风趣,还写这位老师的敬业精神,等等长沙生活资讯。结果,文章不伦不类,没有了中心。俗语说,船老大多了要翻船,写文章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只能立一个意,表现一个中心,否则,意多势必乱文。
3、意需深掘
材料好比是大地,中心思想是埋藏在地下的金矿和石油,只有向下发掘,才能找到金矿,打出石油。材料开掘得越深,中心就越明确,文章也就越有意义。所谓意需深掘就是要深入开掘材料的思想含义,也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思想。
宋朝有一个李秀才,他的女儿能读会写,远近闻名。一次,有人在路上拾到一枚破铜钱,铜钱上模糊刻着开元二字。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这枚铜钱当然就是唐代的了。恰巧这时,李秀才的女儿经过这里,拾钱人对她说:请用破钱为题作一首诗吧。女孩儿接过铜钱,沉思了一会儿,吟诵道: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
想得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围观的人先是1愣,随即齐声喝彩,连连夸赞小女孩儿才思敏捷,诗歌意义深远。
一枚破铜钱,在别人看来,不管怎样视察,也不容易写出好诗来,这个女孩儿却应用联想,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中心。诗的头两句写实,后两句写虚。作者通过描写一个破铜钱,揭穿了不合理社会的金钱万能的本质。
同学们在开掘主题时,要在一个材料眼前,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复分析研究,并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深掘它的涵义,然后用最有力、最简洁的方法表现出来。
4、意贵创新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曾有一句诗: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思是文章应像二月的春花一样,独树一帜。英国文学家王尔德也曾说过:第一个把女子比做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那简直是蠢才了。由此可见,文贵新,立意更应该有所创新,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
立意怎样才算有独创性?好文章的立意应该是从意中所有,从语中所无。也就是说,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大家未能表达出来,让你给写出来了,这就是新颖,这就是独创。
立意的独创性并不是凭空而来,也不可随便杜撰,它是从生活中来的。只要平时注意视察和体验周围的生活,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认识到新的东西,领略到新的涵义,写文章就能出新意。
五、意尽则止
唐代诗人祖咏在参加科举考试中作了一首《终南望余雪》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首诗是从望的角度来安排结构的。诗人从长安向终南山望去,看见终南山的一些景色。通过景物描写,作者涵蓄地表达了对处在饥寒交迫中的老百姓的同情和关心。这就是这首诗的意。
唐代录用人才,提拔官员,所进行的考试科目只有一个,就是作诗,并且在诗的结构上有严格的规定,即五言律诗。要求考生作诗必须写八句,每句五个字,如果不按规定写,就不录取。而祖咏在审清题目,肯定立意后,就挥笔写了以上四句诗。此诗因不符合规定而落选了。有人问他:你为何不多写几句呢?他干脆利落地回答:意尽!这就是说,根据中心的需要,四句诗就表达得很充分了,如果多写就是画蛇添足。只要意尽,何必再硬凑下去呢?虽然祖咏因考试不合规定而落选,影响了他的前程,但这首诗却成为唐诗中的佳作,一直流传至今。
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文章的结构是根据意(即中心思想)来安排的,只要意充分表达出来了,文章就应该马上结束。1句也不唆,否则,反而会影响原来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