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我教标点的三大法宝0
语文课讲标点符号的使用,一般来说学生既嫌枯燥又嫌麻烦,常常记住某个标点符号的几个基本用法就不愿意深究了,而这一点点知识又往往学成个“死疙瘩”,不会相机而“辨”,随机而用。而正确应用标点符号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又是考试大纲的要求,在我们的平常写作中,只有灵活运用标点符号才能为不同的表达目的服务,结合语境看待标点符号才能真正理解其表达的作用。所以,我教标点符号,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师生互动,活学活用”。为到达这个目标,我应用了三大法宝:第一个法宝:结合课文,认识标点符号的“活跃性”,认识它鲜活的生命力。例如《阿Q正传》的下面一段:“得得,……”“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地叫。“锵锵,”……“得,锵,锵令锵,锵”“老Q。”“悔不该……”“阿Q”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阿Q这才站住,歪着头问道,“什么”“老Q,……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发财自然。要什么就是甚么……”我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第一个“老Q”后面紧跟的是逗号,而第二个“老Q”后面紧跟的是句号,第三个“阿Q”后面紧跟的则是叹号,这是为何?学生没想到学小说老师竟然领着学生分析标点符号,来了精神,又感到这标点符号能有甚么大学问?于是很有兴趣,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之后,老师给予适当的点拨:第一次在“老Q”后面紧跟的逗号表示赵太爷下面有话要说,第二个“老Q”后面紧跟的句号表示这次称呼的目的就是要把对方叫住,第三次用叹号是表示万不得已,不得不厉声把对方叫醒过来,这些都表现了双方的心态。学生一听恍然大悟,更加兴致勃勃。我紧接着又提出“发财自然。要甚么就是什么……”这一句在“发财”的后面为什么用问号,大家左邻右舍交换意见,得出“阿Q万料不到发财这个字眼会和自己联系起来”这个结论,明了了标点符号对表意的作用,领略了它鲜活的生命力。第二个宝贝:运用专项练习,提高结合语境灵活辨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如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两个练习题“练习1”是请在下面ABC处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飞机迅速下降,2千A一千五B一千……5百米C巍峨的山影从机旁掠过,好危险哪!学生已开始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顿号!”,但见老师迟迟不点头,便又交头接耳议论起来。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AB两处能否填入顿号呢?从表面上看,词语间似乎是并列关系,应使用顿号。但仔细考察语境,飞机是一边飞一边降,前后应是承接关系,所以不能使用顿号,应该使用逗号。C处只能使用逗号,不能使用省略号,否则飞机岂不撞山了?“练习2”给的例句是:“行啊!”他停了一会儿说□“不过我还要征求一下他人的意见。”粗一看,考查点似乎是在避免冒号的误用上,方框处仿佛该用逗号,我让大家举手表态,结果一开始就两军对垒,紧接着又三国鼎立,最后四方会谈。在热烈的争论中,我引导大家注意语境提示,大家细一看,前后语言并非同一个说话进程,中间还“停了一会儿”,所以恰恰该用冒号而不能误用逗号。这样的训练,意义已经超越了标点符号学习本身的意义,而是一通百通,让学生掌握了一种解题思路。第三个宝贝:应用比较,使学生掌握运用标点的“差之毫厘乌鲁木齐生殖器疱疹医生咨询挂号,失之千里”荆门治疗性病的医院。我经常给学生设计一组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看似相近实则相远的句子,让学生填写标点符号。例如下面这一组:A.“谁让你去的?”“我□我自己愿意去的。”他斩钉截铁地回答。B.“谁让你去的?”“我□我自己愿意去的。”他吞吞吐吐地回答。C.“谁让你去的?”“我□我□是我自己!”他的回答一声比一声坚定。D.“谁让你去的?”“我我□我自己。”他结结巴巴地回答。E.“谁让你去的?”“我□你是问我吗?我还需要谁让我去吗?”做这样的练习,不需要做甚么动员鼓劲,学生自己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教室里先是一片静寂,紧接着人声鼎沸,相互驳难。最后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到A句应填句号,表示语气坚定。B句应填省略号,表示断断续续,表现说话人吞吞吐吐的语气。C句应填逗号,表示连续不断又有层级性的说话进程和越来越肯定语气特点。D句应填省略号,表示吞吞吐吐。E句应用问号,表示惊讶和愤慨的语气。真正的学习,是兴高采烈的学习,是带着问题的学习,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学会了知识常州生殖器疱疹医生咨询挂号,学会了技能,学会了一种思维方法。(曹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北京市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