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孝的作文
【篇一: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失去了灵魂,只留下了一副躯壳。孝,是一种对父母的尊重,一种回报父母的方式。
我曾经听到过一个芦衣顺母的故事:周朝有个人叫闵损,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损。闵损对待后母如同亲母一样。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对待闵损越来越冷淡。有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闵损用芦花絮。一天,父亲回来后,叫闵损帮车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闵损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缰绳把闵损肩头的棉步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闵损看到后母和两个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闵损的孝心感动了后母,使其痛改前非。”
是啊,孝是没有血缘的,古今中外,有多少有关孝的故事啊!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如果我们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的话,不就是连动物都不如了吗?
让我们行动起来,让这份孝继续传递下去!
【篇二:做人以孝为本】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千百年来,留下了无数华彩的经典辞章,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朗声诵读和身体力行之中,继承和铸造着博大精深、优美绚烂的民族文化品格。因为经典,我们有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
小时候,我在妈妈的怀抱里牙牙学语,遇到不会读的,妈妈总是耐心地教我,我也似非似懂地听着,当我顺利地背诵出《弟子规》中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而妈妈是微笑地说道:“这一章说的是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说话要谨慎。要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这样去努力实践,假如还有余力的话,就应努力学习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虽然,我不大懂,但是,孝敬父母,这点我是非常懂了。
在童年时候,妈妈为了我能好好上学,就买了《三字经》、《千家诗》等书籍,在《三字经》的第一讲,我认识了这“人之初,性本善”。几个字,当时,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通过妈妈的讲解,我终于理解了这几个字的大致意思:人的本性必须要是善良的。在这本书里讲的都是人的品德和做人道理,做人道理,一般是讲要孝敬长辈,尊老爱幼的好品质。在生活中,我尊重身边每一个人,善待身边每一个人,先要尊重别人,那别人才会毫无顾虑地尊重你。
在少年时候,我在“研究”《论语》,它的内容深奥,必须请教电脑,在电脑上,我阅读了关于论语的资料,其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凭我自己理解:我们身体和头发都是父母给的,如果要孝敬父母,就应该先善待自己,好好爱护身体。如果品德有污点,那这种行为就会让父母蒙羞。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茁壮地成长,洁身自好,不要沾染各种坏毛病。
这才叫孝敬。孝的基本道理是奉养双亲,然后引申出来尊重长辈,关心长辈,爱护长辈,这就是孝的道理。
【篇三:论孝道,行孝德,怀感恩作文】
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孝”字的国家,是一个很注重孝道的民族。古代的圣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人,没有一个不教导人要孝顺父母,尊敬父母。没有一个不是自己努力去实践孝道。中国古代各种古典文学,也常有赞颂孝行和表达对父母的思念和爱戴的文字。让我们承接他们的伟大思想和行动,做一个懂“孝”的人,孝敬父母。
一想到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就本能的想去回报父母,其实,这就是“感恩”。对父母的感激,本能的扩大到视自己孩子,辛苦教育我们的老师,为我们提供粮食的农民。我们一切的一切,自己并没有创造多少,几乎都是别人给予的,不求回报给予的。因此,就产生了爱心,懂得了回报。
做一个人,最要懂得就是感恩。因为,人做的最崇高的的事情莫过于行孝,最纯洁的想法就是感恩,但是,随着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快速步伐,有些人却和父母疏远了疏远了。那些父母们就像被人扔在角落里的旧衣服,被忘了曾经的为他得付出和帮助,和为他减少的伤害,眼睁睁的看着他去穿一些表面华丽,而对他有不合身的衣服。而我们却习以为常,不看在眼里,而认为那是理所当然,仍旧不在意。
一个人有了孝,就有了仁爱之心,他自然就会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疾恶如仇,由此而产生正义的情感;有了感恩之心,才能由衷地产生恭敬之心,用恭敬之心待人接物是表现为有礼而不轻漫;有了感恩之心,做事自然会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开启智慧;有了感恩之心,与人交往自然就会诚信无欺。现在商业上的信用危机,思想的根源在于经营者不承认自己的“成功”是靠别人的“成全”,对社会、对他人不存有感恩之心。所谓五德:仁、义、礼、智、信,人的优良品德都是由这种感恩之心而来的。他教我们做一个懂“孝道,孝德,感恩”的人。
所以,作为一个在社会生活的“人”不得不需要对父母尽孝,需要对爱的正确认识,需要心存感恩,这样人活着才能对这个社会有所作用,自己有作为,不枉费活在世上的岁月,不浪费父母和他人对自己的所付出的爱。努力,奋进!
【篇四:百善孝为先】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Www。7755。com。但是,不能总拿别人的东西,于是子路就想到了打工。从此以后,子路便四处帮被人打工,赚了钱,就到百里之外的集市里买米回家煮给父母吃,直到他们去世!
想想身边的父母晚辈们,有的为了工作竟然常年累月不去探望一下父母亲,有的甚至连一个电话都不打去问候父母,有的只顾着自己吃喝玩乐而不去照看一下年迈的父母亲,这些都让我们触目惊心。
子路的行为是可贵的,他的行为是无人能比的,他的行为是值得学习的,他的行为深深的感动了我,他是我们的榜样!虽然我是学生,做不了什么,但是我决心用学习成绩来报答父母亲。
就像我爸爸,他每个月都会回老家一次,每次都会住上几天,每次都会拿写生活用品,每次都会帮爷爷奶奶砍柴煮饭,他的这种行为也是值得学习的,这样爸爸既能让爷爷奶奶放心又能尽一份孝心。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小事,这些事虽小,但却能更好的体现出每个人的孝心,这些事都是都是非常简单的。
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篇五:孝】
俗话说得好“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父母对我们的生养之恩,岂是我们活三生就能报答的了的呢?今天。我们观看了一部24集的关于孝顺的故事,看完之后,不禁让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的道理。
《扇枕温衾》讲的是古代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母亲在他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只有他和父亲相依为命。黄香非常孝顺,每到夏天非常炎热的时候,他就冒着满头大汗帮父亲扇扇子,好让父亲能够安然入睡;到了冬天,天气非常寒冷,懂事的黄香怕父亲怕冷睡不着,便早早的爬上床,把父亲睡得席子给捂热,好让父亲能够睡好觉,黄香的这种行为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对父母都应该做的吗?“百善孝为先”在生活中,我们不应该把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喝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他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更何况我们人呢?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拥有的品质。
黄香的行为真是令我们感动啊!“父母双亲恩似海深,生儿育女历经艰辛”。父母怀胎十月,历经千辛万苦,才将我们生下。俗话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黄香的这种品质而不是总对父母大呼小叫,记得爸爸以前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过不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不懂得孝顺父母,即使他学习在好有什么用,品德才是一个人的根本。”是啊,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不好,即使学习再好,那么对社会还有什么用呢?“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品质。老子曾经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有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爱护儿童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孝顺父母吧,其实孝很简单,为父母到一次水,做一次饭,捶一次背,这都是孝,因为孝心不论大小,不分远近,他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需要去用心发现它男性尖锐湿疣初期图片是什么样。“孝”从现在开始吧!
【篇六:百善孝为先】
想必大家都知道教怎么写吧,左边一个孝,右边一个女,把字拆开一分析意思是:只有孝顺,才能更好地为人子女。
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古时候有一句话这么说:“百善孝为先。”这种美德在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冲刷下,仍能焕发着那耀眼的光芒。然而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不赡养父母、不尊敬老人的事情发生着。我想对那些暂时忘了父母的儿女们说: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人生的首务是孝敬父母,然后才是多见天下之事,多闻古今之理。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两则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一位老人,他耳聋眼花,双腿还不停地哆嗦,他儿媳嫌他邋遢,把他赶下饭桌,让他用木碗吃饭,老人的孙子看见了,也想用木碗给就用他的父母做碗,等父母年老了以后就用得着了。父母知道后,后悔莫及,赶紧将父母请回饭桌。第二个故事是:一个儿子很讨厌他的父亲,让他的父亲带着一条毛毯出去“闯闯”。
这时,他的刚学会说话的儿子居然说“父亲,你不必给爷爷一条毛毯,给他半条就行,剩下半条请收藏好,等我长大了可以把它给你,让你到外面也闯闯”。孩子的父母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赶紧挽留住自己的老父亲。这两则故事可以看出,父母是孩子的典范,做什么事都会给子女留下很深的印象,孩子在你们的熏陶下也会有类似的行为和举动,所以天下的父母在做事情之前先请考虑一下:“我这么做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呢?”我在今天的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被儿子关入小木屋里,什么也不供给,那位老人全靠左邻右舍得帮助才得以活下去。我看了之后很生气,长辈们都应受到尊重,更何况是生你养你的父母?
现在为了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已经有许多相关的法律出台了,不过,我相信,老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自然流露的真情而不是被法律所迫的亲情。朋友们,你们扪心自问:孝,你们做到了吗?“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尊孝道,习礼仪的一代新人吧!
【篇七:孝还是笑?】
我想到的是孝,尤其是那句“百善以孝为先”。
春秋时的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子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后来就有了“啮指痛心”,此类事情在几千年前是层出不穷,有晋代郭巨“埋儿奉母”,王祥“窝冰求鲤”,等等,他们每个人都记得父母的养育之恩,心中都还记得真正的道德规范,就是有了他们的行为与心德,所以才有了孝子的美名,就是因为他们依然保存着“性本善”的品性,所以有了孝道,这一美德流传了上千年,直到今天我看到的却是冷漠的眼神,听到的却是“老不死的”之类的话语。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在父母在世时不知道珍惜,待到双亲驾鹤西归后才会留下两行眼泪,或许这两行眼泪会为他带来孝子的美名,与至高的权利吧!我常常在想他们难道不内疚么?或许有“野心的人”字典里没有内疚两个字吧,农村里的人说:“谁家的人死了,那么那家的猪狗就会哭,”我有些失望,难道那些人连牲畜都不如?我想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猪狗不如”吧!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孝道最为突出,这一美德让多少人完善人品,但是在今天我看到的却是“xx拿刀杀父母”“xx官员将母亲抛之街头”我有些心痛这一美德流传了千百年后成了这样,如今的孝道可能不再让人感到孝了,可能更多的是笑吧!
由古至今有很多孝与不孝的列子,但是我在这个年代看到的不孝却比古时多许多,曾经我将这些罪过全怪在社会上,但是现在我觉得这一切还有自己的原因,父母的原因,教育的原因,面对这些错,我在笑,在嘲笑,在嘲笑哪些所谓的“潮流”,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还有那校训上的,“尊重父母,孝敬父母”或许在有一个千百年后,这个被埋没的美德会被挖掘出来,但是有谁还记得,在那之前,有多少人被伤害?
《三字经》中那句“人之初,性本善”是对的,但是在这之后更需要的是“持善性”。中国人的美德是“孝道”,而不是“笑道”。
【篇八:孝】
花开花落,人生哪得几回走?
帮助过自己的人要铭记,伤害过自己的人要感谢,他们不论是从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帮助你成熟了好多!冰心老人家曾说过这句话:“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我相信这句话大家都明白,不仅感谢的是朋友,最该感谢的是给我们生命的父母!
他们含辛茹苦的把你拉扯大,每一次进步,他们都会高兴好大一半天,比如说:你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第一次跌跌撞撞的走路、第一次唱歌,他们都会高兴好大一半天,甚至激动到流泪,这些你都还记得吗?
父母养育你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你们有没有给过他们安慰,给过他们信心?因为他们为了你,不知道受了多少人的白眼,不知道流了多少汗,但是他们总是任劳任怨的付出,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别再过自己这种苦日子了!他们总是那么的,那么的为你着想,我想无论你多大都要学会感恩。
曾经在电视节目上看过这样一个报道,一个老人有六个子女,二个儿子四个女儿,老人76岁,下肢瘫痪,本来协议六个子女轮流照养,大家都同意了,但后来为什么老人睡在寒冷的走廊里?后来调查才知道是因为5个哥哥姐姐觉得父亲对小儿子太偏爱,而从来对他们都是不公平的,大儿子就把父亲送到小儿子门前,无论怎么敲小儿子的门,就是没有人开门,也不知道是不想开门还是没在。而这时大儿子把父亲丢在门前,一走了之。父亲绝望的敲着门,没有人回应。在记者发现老人的时候,老人在冰冷通风的走廊里过了两天两夜,此时他蜷缩在一个角落瑟瑟发抖,在老人眼中没有人明白没有人知道老人在想什么。后来记者问老人这几天是怎么过的,老人的泪水再也憋屈不住了,像孩子一样止不住的往下落,他说:“这两天,全靠好心的邻居们纷纷给我送来吃的,不然我就真的坚持不住了。”说完,老人饱含泪水的双眼凝望着天空,凝重,严肃,又带有些悲哀。此时记者也明白了,什么话也没有说,把老人送到居委会调查,后来知道小儿子一直在家,只是一直没有开门。他们问小儿子知道父亲在外面吗,他说知道,当问他为什么不开门,他不说话了,只是带着父亲慢慢往前走。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做这丧心病狂,遭天谴的事情。看了这个报道,我想说:“父母都是自己的恩人,报答他们,千万不要像这篇报道的小儿子这样。”
感谢父母,就是多少说点关心话,就是多陪陪他们,那么他们的心里会暖暖的,其实现在适当的任性就好了,父母会理解你的。千万不要有逆孝的念头,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最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