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作文指导 >> 中国古代妇女节

中国古代妇女节

发布时间:2017-08-05 12:46:27 来源: www.jc6878.com 作者:生花妙笔网

说起妇女节,现在一般人只知道三八节,谁都不会想到中国古代也有妇女节。其实中国早在汉朝就已有妇女节,且传承了数千年。  古时妇女节一年有三次。  我国的妇女节古已有之,而且一年有三次。其一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也称女儿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给女孩的头上簪以石榴花,有些人家还用花红绫线结成樱桃、桑椹、角黍、葫芦等形状,以线共穿,佩带在女孩身上。明朝余有丁在《帝京午目歌》中写道:都人重五女儿节,洒潇角黍榴花展。  其二是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我国民间叫它乞巧节或女儿节。据《荆楚岁时记》载:是夕,各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榆石针,陈果瓜于庭院中以乞巧。在一些地方县志中也有七月七夕为女节的记载。相传织女心灵手巧,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都要摆香案、设水果、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灵巧。  其三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也是重阳节。我国民间有登高和食花糕的风俗,明朝《帝京景物略》中有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亦曰女儿节的记载。  七月七夕称为女节,我国有一个传统的妇女节,它就是流行于民间的乞巧节,也称为七夕。这风俗可追溯到六朝时期。  到了唐代,人们都要在七夕乞巧节这天祭拜织女国防医院包皮上长菜花状赘生物,希望她把纺织的技巧传给家中的女人。而女人们则走亲访友,交换织艺,连平时被禁锢在绣楼里的大家闺秀,这天也可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涉足田园、游览井市,古代许多男女青年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也由此产生。  宋、明朝,七夕这天妇女的待遇就更高了:女人要穿红戴花,用五彩绫线结成樱桃、桑椹、角黍、葫芦等形状穿线佩身,家中还要备足美食供女人享用。明代《帝京午目》中说:七夕女儿节,角黍展榴裙。  在中国文化发祥地的黄河流域各省份,民间的风俗竟然直接了当地把七月七夕称为女节,是很有道理的尖锐湿疣预防措施是哪些?。例如,河南省《宜阳县志》载:七月七夕为女节,陈水果,祀天孙以乞巧。陕西省《蒲城县志》又载: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节。为什么遇到这个女节,恰恰又要避它呢?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说:织女,天女孙也。《汉书天文志》也说:织女,天帝孙也。在传说中,天帝对天女与牵牛郎的爱情,极力加以阻止和破坏。他长年把他们分隔在天河南北,不让他们相会,仅仅在每一年一度的七月七夕才允许他们见一次面。鉴于织女的这类不幸遭受,所以,民间父母对于新出嫁的闺女,每到七月七夕要把她接回家来,意思是为了保护女儿和女婿的幸福生活,以免天帝发觉他们长年同居,而在七夕以后强迫他们分开女性怎样可以更好的预防尖锐湿疣的发生呢?。  传说中织女这个典型的女性形象,是使人尊重的劳动巧手。正因为这样,所以历代的妇女都要在七月七夕这一天,去向织女乞巧,希望她把女红技艺传授给世上的妇女。这里所谓的巧主要是指劳动技能的巧,而婚姻匹配的巧自然也包含于其中。  有的人侧重把男女相爱作为七月七夕的主题,特别像唐明皇和杨贵妃那样,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恋爱生活,也曾被人羡慕。然而,广大的妇女却是更多地重视天女的生产劳动。所以,晋代葛洪编辑的《西京杂记》中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从汉代以后,凡是七月七夕都有类似的记载,有的穿七孔针,有的涤油器瓶罐之类,有的储露水作面,有的涤梳具并濯发。总之,这些不过表明中国妇女勤劳操作的优良传统习惯,她们对生产劳动和爱情生活有比较正确的看法,而生产劳动实际上被看成是一切的基础。

推荐阅读
  • 以后的房子
    以后的房子

    未来的房子和现在的房子大不相同,如果你不信,我就带你去看看!这种房子非常奇... [详细]

  • 中国人_0
    中国人_0

    当年彭宇一案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阴影。至今我们还不知究竟是那位老太太在说谎?还是彭宇在推卸责任?如今老者驾鹤西去事发... [详细]

  • 六界之巅1
    六界之巅1

    地球上:世界各地的天空上同时出现了一扇巨型的传送门预防方法... [详细]

  • 与小伙伴结伴出游
    与小伙伴结伴出游

    小明和小强还有小刚放学后一同回家,他们几个商量明天是... [详细]

  • 一件可笑的事118
    一件可笑的事118

    我的表弟可是出了名的小馋猫,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都逃不过他的法眼,他都要先尝尝。有一次我们去外公家,外公拿出一瓶葡萄酒放... [详细]

热点聚焦